摘抄
-
如果仅仅是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,我们有可能无法对话,但如果是数据、经验、感知,我们则在经验研究的这个意义上获得了一座沟通的桥。
-
高概念包括创造艺术美和情感美的能力,发现特点和机会的能力,撰写令人满意的叙述文的能力和创造发明的能力;高接触包括换位思考的能力,理解人类交往精妙之处的能力,寻找自身快乐和给别人带来快乐的能力,以及在探求目标和意义的过程中超出日常范围的能力。
-
理论是指:第一,能阐述事务深层的因果机理的有效叙述;第二,能解释相当一部分的客观事实。
-
只有当博物学跨越各组织层次,把既存的最佳只是串联之后,才可能产生科学理论。
-
理解这些元问题,就能理解它们可以自圆其说地建造起不同的解释系统和理论架构,就能理解这其中并没有对错之别,更多是解释世界角度的选择偏好。于是可以“择其善者而从之”。理论,可以帮助我们化零为整,将杂多综合认知,有效梳理,宏观洞察,从而减少逐个认知细碎的成本与负荷。
-
你要决定的不是对错,而是恰当局势中的偏好选择。
-
一旦你被真实问题牵引,被具有理论意义的问题照耀,你就会以知识“建构者”的角色更为高效地进行问题研究和知识学习,在这个过程你讲更容易客服遗忘。
-
与其说你是在阅读,不如说是在问题的牵引下寻觅答案。
-
正如采铜所说:因为我们不仅仅在学习知识,我们还在“建构答案”,在努力回答问题的过程中,我们筛选、评判和整合新知识和旧知识,并把它们融汇成一个自洽的整体;一个好的问题,让我们成为“探索者”主动地去探求未知的领域,拓宽“未知的未知”的边界,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对现成的、边界明晰的只是的掌握;一个好的问题,让我们成为一个“猎手”,知识是我们主动去侦查、寻觅、狩猎的猎物,而不是我们战战兢兢供奉着的活着亦步亦趋跟随着的对象。在问题引导下的学习最大特点是,它所希求的知识是没有边界的,为了找到问题的解,我们可能会寻访任何可能的线索,查阅任何有益的资料,而不受既定观点的束缚。
-
不能用议题论证议题。
-
我们在不同的议题中不断地穿梭和游移,身形逐渐变得模糊,态度逐渐变得暧昧…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逐一对问题进行辩证。
-
…可其中根本看不到作者的表态,看不到作者的立场,所做的无非是像教科书一样的言辞和堆积,不能反映作者在这个问题上有什么独到的认知和观点。
-
有一个清晰的论点,我们就会根据论点来筛查材料、组织内容,从而条理更清晰,逻辑更有说服力,最终产生新知。
-
有效的证明需要两个条件:一、前提为真;二、逻辑自洽。
-
现在所谓的爆款广告、刷屏时间、所有被追捧的新闻、被传播的耀眼,其实都是在诉诸人的主观心智的羸弱。很多人在面对这些似是而非的咨询时往往会懈怠,然后会卸下所有批判思考的认知武器,迅速进场,之后就被氛围蛊惑,被传销裹卷。
-
所有的诉诸权威,都会面临时间和空间的挑战。
-
如果你的知识永远用你的喜好来建构,你会越来越狭隘,这就是为什么在互联网上人越来越容易产生冲突,因为凡是不同的意见都被你拉黑了,所以你越来越没有机会锻炼与差异沟通的技能。
-
因为权威在凋落,所以诉诸经验自然就成为近代社会科学的越来越被认可的研究范式。
-
真理最大的天敌,是模糊不清的暧昧言论,这些言论似乎意有所指,但又语焉不详,让人们陷入词语迷雾二深感困惑。
-
我们我们学习方法却不了解其背后的价值观,研究将会限于肤浅。